11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委主任戴东强、市药监局局长刘桂林、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罗中棠、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姚大平、市市场监管委二级巡视员凌建才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畅快、高效、规范、精准”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法治日报: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发展的土壤,请问近年来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戴东强:“十四五”时期,我们持续实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工程”,坚持“痛快高效”办事,不断完善监管措施,有力促进全市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畅快、高效、规范、精准”四个方面。
一是准入退出更加畅快。探索推进登记确认制改革,赋予企业更大登记自主权。实行“证照联办”,办理营业执照后,相关经营许可自动核发,一件事一次办、智能办。修订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提升登记便利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推行简易注销、代位注销,加强与公安、人民银行等部门业务协同,实现注销“信息共享、联动办理”。
二是为企服务更加高效。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企业设立登记实现全流程“掌上办”。企业跨区迁移取消迁出审核环节,简化合并迁入申请与变更登记。全市范围推行“一企一照一码”,主体信息集中展示、一照通查,电子营业执照关联证照86项。
三是监管执法更加规范。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实施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压减企业检查频次,实现“无事不扰”。建立“1+N”服务型执法体系,制定“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为企业减负松绑。
四是帮扶支持更加精准。推出“亲企亲商”办事指南,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自然人身份信息在线核验,首批开展香港企业简化版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试点,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网办。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出台《天津市支持个体工商户转企发展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完成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改革,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完善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社会信用、市场退出等制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筑牢安全底线 提升创新高线 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五个“新”成就
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新闻部: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请问“十四五”期间,市市场监管委在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实施了哪些重点举措?取得了哪些成就?
刘桂林:“十四五”时期,全市药监系统围绕落实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顺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同时主动跨前一步,搭平台、建生态、聚产业、促发展,全链条支持、全周期服务,一体塑造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安全生态。
一是创新药物孵育转化实现新突破。会同12部门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措施,发布全国首个药物研发研究质量管理指南,建立创新药项目库和全程陪跑服务机制。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两项重大改革在我市先行先试,国内首款原研细胞治疗药品等8个创新药获批上市,3个生物制品获批分段生产。
二是中药传承创新振兴迈出新步伐。联合9部门共建中药传承创新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支持4个已上市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2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20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新品种注册备案。牵头九省市共建共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454个,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三是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引领打开新局面。出台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若干举措,搭建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转化产业化公共平台,建立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连续举办全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大会,吸引130余家企业落户天津,1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新增二类医疗器械数量同比增加179%。
四是津沽美业共享提升取得新成效。筹建化妆品研发创新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渤海美湾产业集群。推进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和进口多色号多香型产品简化备案试点,3款化妆品新原料纳入国家首批创新服务品种名单,位列全国榜首。
五是智慧药监赋能产业发展展现新图景。在全国率先建成疫苗追溯监管平台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可追溯系统,高质量建设特药追溯体系。中药生产智慧监管获批国家试点,4个智慧监管项目入选国家药监局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国家药监局工作部署,为保障药品高水平安全、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不懈努力。
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坚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天津日报: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请问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罗中棠: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十四五”期间,我们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强化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各方食品安全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监管执法质效进一步创新提升,各项集中整治进一步纵深拓展,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推动颁布实施《天津市食品安全条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措施》。制定食品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网络餐饮、校外配餐、集中用餐等多领域监管制度,建立“三书一函”、风险会商、评议考核等统筹协调工作机制。
二是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各方责任。制定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监督管理部门两个责任清单。推动食品安全企业主体和属地管理“两个责任”落实落细,督促企业依法依规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推出食品安全深化改革“18条措施”,推进全链条部门监管责任无缝衔接。
三是集中治理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等攻坚行动,扎实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保健食品行业清理整治、平台外卖食品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加大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力度,着力发现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高度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四五”以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46.2万批次,年均达到6.7批次/千人。
四是积极推动社会共治更加深入人心。每年高质量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运用“一网一微”新媒体平台,推出“祥说莹论”专家品牌,及时发布政策解读、消费提示、科普视频。畅通从业人员举报渠道,发挥行业协会“内行人”作用,助力食品安全监管。发挥各类媒体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更加稳固。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强企强链强镇(街)一体推进 质量强市建设成效显著
光明日报:请问“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部门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进展如何?
姚大平:“十四五”时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我市配套出台《质量强市建设纲要》。质量基础设施贯通产业发展全过程,我们以此为抓手,强企强链强镇(街)一体推进,强力推动质量强市落地见效。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纲要》主要指标均稳中向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指数均位于全国前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公共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二是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不断增强。30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企业3.09万家,解决技术难题2970个,为企业节约减免费用2.1亿元。新建国家和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5家。建设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2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质检中心27个。建立京津沪渝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扩大至八省市,跨区域质量合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是质量强企成效不断显现。加大质量强企梯度培育力度,设立基础级、卓越级和领军级3级梯度,培育170家企业入库,1家企业、2名个人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7家企业获天津质量奖。推出“津质贷”等质量融资增信举措,夯实质量工作基础。
四是质量强链势能不断突破。推动脑机接口、智能网联汽车及先进计算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9个,10家链主企业、745家链员企业、23家赋能机构参与,组织质量攻关项目5860个,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五是质量强镇(街)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城市建设与质量发展融合共进,19个镇(街)参与全国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崔黄口镇等12个镇(街)入选全国培育库,2个镇(街)获批创新试点,5个镇(街)参加全国“百城质量提升”活动。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紧扣质量强市建设目标,深入推进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镇建设,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服务天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质量支撑。
聚焦“三个持续”精准发力 唱响“放心消费在天津”品牌
经济日报:刚才提到,我们在着力打造“放心消费在天津”品牌,请问市场监管部门提出打造优良消费生态的考虑是什么?又做了哪些部署和安排,有什么成效?
凌建才:提振消费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市场监管部门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提振消费需求和改善民生福祉、加大政策供给和激发消费活力、治理突出问题和释放消费潜能、先行先试带动和整体协调推进“四结合”,全力打造“放心消费在天津”城市品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群众获得感强、愿消费。我们实施“优良消费生态打造工程”,出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培育放心商超、餐饮、景区、街区等放心消费基础单元,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ODR),全市“无理由退货”承诺商家达到21272家。开展“守护消费”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民生商品的价格监管,大力查处价格欺诈、恶意涨价等违法行为。加强电动自行车、儿童用品、燃气灶具等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坚决打击机动车检验检测违法行为。
二是持续强化消费维权,群众无后顾之忧、敢消费。我们先后建立完善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和市市场监管委“消保+”机制,构建了“1+N”工作指引体系,集各方力量,共同落实维权责任。五年来,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企业698家,高效处置投诉举报179.7万件,消费投诉信息公示率达99.57%,投诉处理回访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是持续加强重点问题治理,群众更有信心、促消费。我们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工业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群众衣食住行更加放心安心。在节日期间连续发布消费提示和提醒告诫书,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稳有序。聚焦医疗、药品、保健食品、教育培训等民生关切重点领域,持续净化广告市场环境。强化平台交易规则监管,规范直播电商、私域直播、跨境电商经营行为。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持续营造一流消费环境,培育打造消费新场景,唱响“放心消费在天津”品牌,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让消费者放心选择、安心消费,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