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790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市场监管委 发布日期:2021-05-19 15:34

                                                         类    别:A

                                                                签发领导:林立军

                                                             公开属性:公开


刘智代表:

您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解决因办理预付卡引发的消费争议问题的建议》(第0790号)我委已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经营者跑路列入失信黑名单”的建议

2014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等有关规章的规定,依法将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经营异常状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主动向社会公示。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届满3年仍未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对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实施信用惩戒和行政机关联合惩戒。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修订《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在202121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六条中规定:“当事人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有下列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行为之一,受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且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一)预收费用后出现关门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网站公告30日后,仍无法取得联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待《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办法》施行后,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据上述规定,依法将失信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实施相应管理、惩戒措施。有进一步进展,我们及时反馈沟通。

二、关于“将预付式消费立法列入计划、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的建议

20128,商务部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12年第9号,20168月修正)是我国关于预付式消费监管出台的唯一部门规章,明确了商务部负责全国单用途预付卡行业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单用途卡监督管理工作。商务部据9号令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单用途预付卡业务信息管理统一平台”,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三类行业的企业法人备案、发行与服务、资金管理等实施监督管理。

20209月,商务部联合公安部、文旅部、中国人民银行、国税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中国银保监委等八部门制发了《关于促进单用途预付卡规范发展的意见》,在落实属地责任、细化部门职责、实施分类监管、健全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商务、文化和旅游、体育等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发卡经营者的预付卡发行和服务等业务管理。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依职责查处预付式消费相关不公平格式条款、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价格行为等违法违规行为。公安部门依法打击涉预付式消费金融欺诈、合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银保监会依据本部门职能分别履行相关管理职责。

市商务局依托商务部“单用途预付卡业务信息管理统一平台”,对商业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实施备案登记和监督管理。2021年,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委联合制发《天津市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措施的通知》,市体育局制发了《关于做好体育健身行业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工作的通知》。

由于法律依据不足、治理机制不健全,各相关部门在预付式消费纠纷投诉举报的受理和处理上难以达成一致。为此,20197月,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许颖悟主持召开专题协调会,确定“对医疗美容卡、体育健身卡、教育培训卡等涉及单用途预付卡消费纠纷的投诉问题,由市商务局受理市专线平台派单”。

为从法制保障和体制机制上解决当前预付式消费监管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参考借鉴相关省市经验做法,市市场监管委经与市商务局、市金融局研讨协商,一致认为我市应通过出台政府规章和地方立法、建立协同监管服务平台,着重解决好源头管控、资金管控、人员管控三大难题,并配套建立现代化的监管方式。

目前,市市场监管委正在建议市政府先以市政府令形式出台政府规章,而后适时报请市人大出台我市预付式消费监管的地方法规,参照商务部令和外省市经验,从源头备案管理、加强资金管控、建立监管平台、明确属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风险监测体系、实施联合惩戒、做好信息公示、妥善处置投诉、推行信用承诺制度、推行失信禁入制度等方面创新监管措施,细化制度要求。

下一步,待有进一步进展,我们将及时与您反馈沟通。


                      2021413


工作人员:张利民                                  联系电话:23377157


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