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729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3-04-26 10:49

               类     别:A

                               签发领导:戴东强

                                    公开属性:公开       

向波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助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提案”,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教委、市人社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2022年,天津知识产权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积极落实市市场监管委工作要求以知识产权强区、强企为引领,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强转移转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创新文化,市教委注重中小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市人社局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年发明专利授权11745件,同比增长59.2%,比全国平均增速高近41个百分点。截止202212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51162件,同比增长17.9%;全年全市申请商标注册71347件,核准注册54955件。截止202212月底,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399652件,同比增长13.3%2022年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对202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初评结果反馈,我市得分98.3,再次跻身全国优秀行列。

(一)强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和法治工作

1、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部署。《天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实施,成为我市历史上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实施的知识产权纲领性文件。市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天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 2021-2035 年)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印发《2022年知识产权战略工作要点》,制定《天津市知识产权局2022年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提出36条具体措施。制定印发《天津市知识产权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12条落实举措。

2、全面推进《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根据2021年市人大对《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情况,制定53项整改措施,市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整改措施和任务分工印发各部门按照分工分别予以落实。组织开展了《天津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施效果评估》、《关于<天津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的修改建议》的两项立法研究,通过对该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的修改,结合实际情况,夯实该条例修改的基础。

(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1、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借助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20112020年,累计选拔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1.4万人,同时,培育建设200个创新人才团队。对入选“131”第一层次人选给予10万元资助,对入选“131”团队给予90万元资助。督促指导各单位为每个人选和团队制定了“一人(队)一策”的个性化培养(建设)档案,并开展个性化、高端化、国际化培养等保障措施。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2022年组织开展了19期高级研修项目,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等优质师资资源开设精品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模式,1300名高端人才参加培训;依托44家继续教育基地,累计培训高精尖缺专业技术人才1.3万名,推荐天津大学成为我市第4家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2、大力培养博士后青年创新型人才。

一是实现揭榜领题常态化。举办首次博士后揭榜领题赛,73家重点产业链单位张榜发布165个项目,研发总投入和成果转化金额9.3亿元,发榜单位“奖金池”累计950万元,组织6期直播揭榜项目推介会,5.5万人云端参加,118个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团队、500多高层次人才报名参赛,评选30个优胜项目方案,数字孪生、高比能电池、卤水提锂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其中“高比能超级电容器”项目已完成产业化,形成每年2万支产能。二是优化博士后工作平台布局。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流动站、实践基地56个。实施企业设站即时备案改革,创新建立“按需申报,一站一策,专家评估,定向审批”的快审机制,6家海河实验室已全部获批,其中,信创、细胞生态、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他3家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三是支持博士后招收。依托南大国际人才论坛、天大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开展博士后校企联招,发布岗位500余个,组织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直播带岗,海内外2.6万人网上参会,累计应聘人数逾千人。2022年全市新招收博士后632人。资助第五批“海河英才”引进博士、博士后专项802人,联盟人才占63%。新医科和生物医药产业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建设经验,被人社部推广。四是积极申报国家资助培养项目。323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博新计划和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等国家资助项目,入选比例达26%,其中,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入选39人,居全国前列。博新计划全国十大创新成果我市入选2个,居全国第2。参加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赛,获银奖3个、铜奖3个,奖牌数列全国第3位。五是加强创新创业长效支持。与北洋海棠公司签订《共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生态协议书》,通过“举办一项大赛,设立一只基金,建立一家基地,完善一套政策,组建一个团队”等“五个一”合作,探索打造人社部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支持天津农商银行开发博士后企业“科创贷”、“揭榜贷”,组织2场助企纾困人才联盟企业政银对接会,为28家信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企业提供贷款授信3.23亿元。举办全国信创与人工智能发展博士后学术论坛,国内信创领域专家、企业家及海内外优秀博士、博士后共200人云端参加,收到国内外论文167篇。

3、大力培养数字技术工程师等实用性创新型人才。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按领域、分层次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天津市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数字人才培育政策,公布大数据等10个数字经济新职业的培训补贴标准,全国首期数字经济工程师培训班暨大数据专业天津第一期初级培训班已开班,中交智运等19家联盟龙头企业的50名大数据人才参加,工作经验获得人社部肯定。近年来共举办国家级和市级高级研修项目179期,建设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方人才培训中心等48个国家级和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邀请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培训急需紧缺和骨干实用专业技术人才41.7万名,有力提升了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强企、强品牌工作

1、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滨海新区、北辰区、河西区、东丽区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市华明高新技术产业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滨海新区海滨街进入天津市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2、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工程。中国天辰等8家企业被确定为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天津久日新材料等86家企业被确定为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能人居科技(天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7家单位被确定为2022年高质量专利创造试点单位。培育鼓励“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目前已有26家“小巨人”企业通过国家局评审,进入优势和示范企业培育行列。强化信创产业链知识产权支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2条产业链企业开展高质量专利试点工作,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云账户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天津联想协同科技有限公司等75家企业列入试点单位。

3、加大强化商标品牌培育和运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工程。积极推进涉农区重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商标的申报工作。“崔庄冬枣”已上报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材料,茶淀玫瑰香葡萄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纳入2022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筹建名单。推进小站稻、独流老醋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组织茶淀玫瑰香葡萄完成地理标志产品的技术规范工作,并向国知局提供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技术规范(中英文版)。

(四)全方位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1、专利转化实施成效显著,获得国家财政支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获得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2、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助力我市知识产权金融创新。20229月我市第一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正式发行,也是全国首单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12月再发一单民营企业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知识产权证券化取得零的突破,得到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东丽区一企业获得9.95万元专利执行保险理赔款,成为我市首笔知识产权保险理赔成功案例。天津齐心菌类种植有限公司“齐心菌类”商标和“一种蘑菇种植培养基自动化处理装置”获首单“专利+商标”混合质押贷款。我局与河东区政府、渤海银行签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战略合作协议。

3、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开放许可。市知识产权局与滨海高新区共同建设知识产权生态园,与滨海高新区管理委员联合印发《关于在滨海高新区建设“科创中国”知识产权生态产业园的实施意见》,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滨海高新区联手打造全方位、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取得突破,完成知识产权项目挂牌500项,成交105宗,成交金额1100万元。完成开放许可专利试点56件,匹配推送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90家,达成免费许可使用7家。“科创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获批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2022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印发《天津市专利转化专项资金实施细则》,202211月,我局与市教委联合印发《关于征集天津市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高等学校)的通知》,共同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的深入实施。

4、布局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和运营中心。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获批2个国家级专利导航工程支撑服务机构。布局5家市级专利导航基地,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高新技术产业区、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获批国家级专利导航基地。围绕我市“1+3+4”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培育特色“知识产权+产业”运营中心。培育7家市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滨海经开区、保税区、东丽华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市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5、组织专利奖申报工作。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的项目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金奖。组织天津专利奖申报和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推荐工作,评选出我市99项专利奖,其中金奖20项,优秀奖79项。

(五)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城市

1、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市知识产权局与市司法局签订《天津市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实施方案》,与市检察院签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建立行政机关专业人员兼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工作合作协议》。与市三中院等5家单位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签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共建备忘录》。制定《天津市技术调查员参与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的工作规则》,创新专利裁决工作。

2、畅通快保护通道。整合“双保护中心”资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成效。发挥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快速调解各类知识产权纠纷960多件。市知识产权局指导河东区知识产权局成功办结两件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并经河西区人民法院予以司法确认。提高预审服务能力,促进专利快速授权。市保护中心受理专利预审案件3408件、预审合格2532件,授权1752件。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受理预审案件1620件,预审合格835件,专利授权712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2022年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案件模拟演示活动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参赛演示作品“全链条协同,‘知’起保护网”从全国参赛的66个模拟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展示案例”。

3、加大严保护的力度。积极开展商标、地理标志和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保护工作,全年办结各类商标侵权案件376,涉案金额919.44万元,罚没款565.7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7件。我市推荐的麦购休闲广场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例入选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制定《天津市2022年“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开展专利代理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进一步优化监管机制,将市级专利代理机构监管职能委托给区级执行。会同行业组织加强规范化市场建设组织培育,滨海金元宝农产品批发市场等3家市场已通过2022年国家级市场单位审核,认定物美津东商业广场等2家市级规范化市场,遴选武清区万达广场等7家市场为重点培育市场。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批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专项整治行动,我市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工作经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广。

4、开展专利行政保护试点。发布《2022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滨海、东丽、西青、津南、北辰、静海6个区开展专利行政保护试点。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指导,对150多名区域执法保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编辑印发《天津市专利行政执法指导手册》

(六)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服务

1、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知识产权局组织8支服务队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开展服务派出665人次,深入294家单位,帮助协调解决问题345个。组织召开市领导参加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了解企业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市知识产权局连续两年服务我市重点帮扶民营企业金桥焊材集团,该公司发现市场上存在侵犯其主打产品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侵权产品的年销售额近3亿元,对金桥焊材的正常经营造成影响和经济损失。市知识产权局了解情况并为企业维权提出“行政+诉讼”多种方式快速维权的专业建议,鼓励金桥焊材坚定信心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明确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跟进服务,并与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京津冀一体化保护”渠道多次协调当地保护中心及司法机关,有效推动案件审理进程。20229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金桥焊材最终赢得了维权诉讼,被告支付金桥焊材共计100万元人民币的侵权赔偿,缩短诉讼时间6个月,有力打击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这场诉讼让企业意识到: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才能让企业拥有不竭发展动力,才能保护企业核心利益。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为各类用户提供专利浏览检索服务40000次,下载专利文献23万篇,提供专利基础分析6000多次。组织推荐我市优秀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及时通过“津策通”平台发布政策,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

3、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代办处受理专利新申请8.9万件,专利电子申请率为98.7%,专利代理机构的电子申请率为100%,专利票据电子化实现平稳过渡。配合公安机关、法院、区执法部门办案取证10次;为全市1.1万家企业减缴专利费用1.5亿元。全市8个商标注册受理窗口共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和后续业务3563件,其中受理注册申请1008件。商标权质押9件,质押金额0.87亿元。

(七)加强知识产权创新文化建设

1、开展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联合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11部委以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同发起举办“2022年天津市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组织大学师生、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发明人、中小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广泛参与大赛。组织开展大学生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河西区、北辰区等特色赛事,评选出市场性强、商业前景好的60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天津大学机器人项目、海鸥表业集团项目均包含外观设计专利。全市开展相关大赛线上线下政策宣讲、培训,各部门共同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促进行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助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以大学、园区、众创空间为基础,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培训,通过互联网+等形式,与企业、资本,促进项目转化落地。天津市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办举办“云上天津”优秀专利项目发布推介会,社会各界可以从天津知识产权网对优秀专利项目的详细内容进行浏览,并直接与项目人联系洽谈。

2加强中小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全面落实创新精神、科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以国家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中小学创新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会同市科协、市财政局制定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做好“青少年科创计划”,每年选拔100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参加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三是会同市科协组织中学生参加高校科学营、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等科技创新活动和大赛,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

一是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和小发明大赛。市知识产权局、市教委、市科协联合认定全市第一百中学等8个学校为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小发明大赛,近百所中小学参加天津市小发明大赛,100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以“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为主题,全市各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试点学校广泛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各校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等渠道,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为重点,激发校园创新活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三是开展知识产权师资培训活动。举办天津市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知识产权教育老师授课,提升全市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知识产权教育水平。依托保护中心公众号,开展云上知识产权教育课程,开播以来已经有近万次的播放。四是青少年创新发明成绩斐然。在第九届澳门发明展、宋庆龄发明展、全域科普展示工作中,平山道小学、实验小学、耀华中学等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学生云上参与大赛,创新项目摘金夺银,展示了青少年知识产权创新教育成果。

4、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重点,制定《天津市知识产权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及普法任务清单》、《市知识产权局贯彻落实《天津市普法责任清单(第二次修订)》重点任务工作方案》,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宣传党内法规。面向市场主体、社区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活动,知识产权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加强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为我市营造更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二是加大日常宣传和疫情防控、北京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等专题宣传力度,召开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21年天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2021年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2021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10大典型案件。2022年国家和我市主流媒体报道知识产权工作46篇(次),推进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全市共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培训近百场,近万人次参加。

    二、落实提案建议,下一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强化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切实抓好知识产权领域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推动贯彻落实《天津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和《天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牵头组织市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2023年《纲要》《规划》推进计划,突出知识产权工作服务和支撑我市“十项行动”作用。更好发挥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国际贸易的“标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成等基础性制度保障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启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征程。

    (二)加大创新理念和创新知识的宣传工作。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十项行动”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丰富宣传形式,及时跟进宣传。组织策划“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组织拍摄知识产权宣传片,广泛宣传创新理念与创新方面知识和政策。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创新培训机制,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资源,面向本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走出去”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多主题、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培训,宣讲知识产权政策,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本市参训企业不少于1000家。

   (三)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围绕聚焦“十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博士后设站布局,持续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培训活动,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2、深化青少年知识产权创新教育。持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举办青少年小发明活动,多形式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宣传,为建设创新型强国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扎实的人才保障。

3、开展全市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重点做好全市大学生知识产权双创大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组织项目对接展示等活动,加强对外观设计方面的培训,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社会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更多优秀专利项目转化实施。

   (四)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普法宣传培训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大宣传工作格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知识产权宣传周、12.4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大节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渠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加强典型案例宣传引导,发布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发布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加强政校合作,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面向企业宣传,向广大群众宣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知识产权宣传的积极性,形成宣传合力。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五)实施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创造计划。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及研发平台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校工作,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专利布局,强化高校知识产权创造基地作用,增加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支持10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促进高校院所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转化运用,促进知识产权要素加快向优质企业集聚。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惠及100家企业。

(六)实施知识产权转化促进计划。

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形成若干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任务,培育重点产业(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运营中心实现全链条专利的转移转化。累计完成10个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布局。完善全流程“互联网+”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开放许可平台,打通知识产权、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全链条通道,服务知识产权各方交易主体。


                                                     2023418


    工作人员:张利民          联系电话: 2337715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