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市市场监管委 市药监局 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加快新动能引育助力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MB1671009Y/2020-0145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市场监管研〔2020〕9号
主    题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市场监管\药品监管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市市场监管委市药监局市知识产权局

关于印发加快新动能引育助力高质量发展

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区市场监管局,委、两局机关各处室(各监管办),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新动能引育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第33次委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市市场监管委      市药监局      市知识产权局

202076



关于加快新动能引育助力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天津市新动能引育五年行动计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作用和综合优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营造土壤更肥沃、阳光更充足、养份更丰富的创新创造创业环境,促进我市新动能新产业成树、成林、成势、成生态,现制定新动能引育助力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如下:

一、大力催生育强各类市场主体,夯实新动能发展基础

(一)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和广度突破。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进一步落实“多证合一”和“一制三化”改革,扩大证照整合覆盖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各审批审评环节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证照、减时限。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确保企业开办环节、开办时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力争2024年底全市企业主体数量达到87万户。

(二)探索新型商事登记方式。实现市场监管业务系统与云账户共享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对接,为自由职业者通过云账户平台获得电子营业执照提供“秒批”服务,扩大市场主体总量。全面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和经营范围规范化自主申报,及时将新兴行业用语表述纳入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和经营范围规范化自主申报系统,支持新兴行业发展。

(三)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纳入“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实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全覆盖,实现企业登记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优化升级“企业开办一网通办”系统,试点推进企业开办智能审批,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

(四)推行免罚清单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六保”任务,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容错纠错机制,动态完善《天津市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对中小微企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为市场主体成长壮大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制度环境。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规律的研究,探索适应新业态发展特点的包容审慎审批和监管办法,促进新动能引育,支持新经济发展。

二、倾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群发展,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跃升

(五)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协调支持新药开发,积极推动国家药监局、市药监局与企业的三方沟通机制,促进我市临床试验机构发展。压缩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测时限,帮助企业解决产品检测过程遇到的问题,协助企业开展产品验证和评价性检测。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京津互用、化学药品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加强对接服务。加强政策宣讲解读,组织医药产业扶持政策宣讲进基层、进园区、进院所,对地方政府、功能园区、科研院所开展政策宣贯。

(六)打造政策创新高地。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实施。协作推进京津冀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推进三地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检查结果互认、审评结论共享。对外省市迁移入津且在当地已注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实行承诺制审批,颁发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推动审评审批便利化,进一步压缩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时限,扩大天津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产品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适用范围,实现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体系核查与生产许可证现场检查合二为一。支持医药企业通过购买国内外项目或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

(七)扶持产业平台发展。支持生物医药集群发展,坚持串链补链强链,推进功能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开展创业孵化活动,吸引高新企业聚集。扩大技术和设备共享服务,推动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技术、设备共享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减轻企业负担。与卫健委和医保局共同打造“三医联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追溯新模式,逐步实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可追溯。

(八)加强技术能力建设。积极争创医疗器械审评国家队。提升疫苗批签发检验、进口药品口岸检验、新药研发前期技术咨询、标准制定、生物技术药物的检验检测能力。加强监管科学研究,推动人才资源高效整合配置,探索先进监管制度和方式方法,全面推动药械专业技术机构发展。

三、全面强化质量技术支持和质量治理,推进重点产业质量提升

(九)强化标准化对新动能的引领和规范。对智能科技、新能源、工业云平台等领域通用技术要求所需的管理、售后服务等标准纳入地方标准立项指南给予支持。着力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会同市网信办、大数据协会研究制定我市大数据企业认定规范等地方标准,为实现对大数据企业分类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十)建设天津市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发挥我市光伏产业链相对齐全、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和标准等优势,尽快建成并做强天津市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聚焦太阳电池性能测试仪、电阻率测试仪等电学计量,辐射照度、标准太阳电池等特殊光学计量,以及电池及其组件等光伏产品质量检测的能力构建,配套研究具有光伏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开发产业专用计量、测试设备,研究服务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技术,为我市、华北乃至北方地区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计量测试服务,促进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一)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重点围绕氢能产业链所涉及的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超前研究和做好行政许可、安全监察、检验等工作,提升检验工作质量。积极推动氢能领域相关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支持组建产业和技术发展联盟。支持加氢站建设和行业发展,强化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监管,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十二)着力提升新动能领域质量检测能力。围绕《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从人才、科研、检测技术、标准化、市场开发、服务企业等方面入手,以新动能领域七大技术图谱为基础,加快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能存储产品、新材料领域中的高端金属产品等相关领域的检测能力提升。探索共建质量提升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具有特色优势的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

(十三)构建智慧计量一体化检测服务体系。做大天津市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共建共享,完善数据库信息,加速聚集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计量检测机构优质资源,利用5G、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电子证书、报表分析等一体化量值溯源服务,构建计量大数据资源池,为我市各类企业、各级政府、各类技术机构、社会公众提供企业校检情况分析、器具性能分析、机构运行成本分析、制造厂商质量分析、行业发展分析等计量检测一体化服务,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持。

(十四)推进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我市新动能引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先行领域,会同市相关部门部署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组织部门和专家力量,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前沿,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研判,找准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攻关方案,帮助相关企业完善产业质量治理体系,加快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

四、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全链条支持服务新动能发展

(十五)深化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2024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5万件。积极组织高价值专利项目申报,推动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优先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技术)优化专利布局,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市级试点企业、区级试点企业,形成梯度培育发展格局,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大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十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统筹推进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机构建设,为我市企业提供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优质服务,创造优质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加大对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工作指导,精准服务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产业创新主体。

(十七)建立战新产业发明专利快速审查通道。完善专利优先审查流程,建立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发明专利的快速审查绿色通道。落实《专利收费减缴办法》政策,提高专利代办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全部专利代办业务一次不用跑,加快专利费用减缴备案办理速度,减轻申请人负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优化企业创新创业环境。

(十八)提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天津市专利信息检索及分析系统,充分公开、共享知识产权数据信息,定期发布专利授权、有效数据等知识产权数据库,促进专利信息传播利用,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提供知识产权数据库支撑。




  

附件: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